近日,伊拉克陷入自美軍撤離以來的最大動蕩中。反政府武裝與安全部隊持續爆發激烈衝突,並相繼占領了伊北部重要城市摩蘇爾和提克裡特,致使伊拉克安全局勢急劇惡化。由美軍一手訓練出來的裝備有M1A1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等先進武器的伊拉克政府軍,面對僅有皮卡、AK47步槍、火箭筒的武裝分子,被打得丟盔棄甲不說,甚至還有上千人脫下軍裝,束手就擒。
  戰略,究竟是“平衡”還是“失衡”
  回想10年前,美國企圖“一箭數雕”,通過伊拉克戰爭徹底消除薩達姆政權威脅,控制伊拉克石油,扶持親美傀儡政府,打造民主樣板,進一步“平衡”中東力量,控制中東。同時也向全球昭示,美國有能力迅速、輕鬆地摧毀任何“拒絕按美國規則行事”的國家。
  作為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僅次於越南戰爭的對外戰爭,伊戰不僅使美國民眾蒙受了巨大痛苦,付出了沉重代價,而且帶來了各種“後遺症”。加之伊拉克民主化重建進程緩慢,伊國內持續動蕩不安,上百萬民眾流離失所。美國在巴以問題上長期處事不公,讓美國成為穆斯林世界的公敵。就連美國國務院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形象”問題是美國面臨的一個長期挑戰。外界公認,伊拉克已經步越南後塵,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海外包袱之一”。
  美國發現了錯誤,而改正錯誤的最好辦法就是離開伊拉克。美國人意識到,伊拉克早已從雞肋變成啃不動的硬骨頭。美軍無法有效控制伊拉克局勢,無法完全實現當年的政治、經濟目標,他們的到來也根本無法帶給伊拉克人一個繁榮、穩定、民主的社會。
  2011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夏威夷抓住主辦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的機遇高調亮出“轉向亞洲”戰略。美軍開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撤出,同時尋求外交政策新亮點。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各種“平衡”之中,美國正將亞洲裝修成表演場,展示肌肉,上演“健美秀”。各種以不斷增長的軍事存在為特征的“再平衡”,無疑會打破原有平衡,無論中東、亞太都是如此。畢竟,世界太大,美國要重返亞洲,歐洲、中東必然就會出現真空,在戰略上究竟是“平衡”還是“失衡”,恐怕只有美國人自己心裡明白。
  為難,究竟是打還是不打
  2003年5月,美國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後,宣佈解散伊拉克前政府軍。同年6月,美國開始著手組建新的伊拉克安全部隊。這支由國民衛隊、警察部隊、反恐部隊、海岸警衛隊和空軍部隊組成的伊拉克新軍成立之初,就被美國寄予厚望。但在2004年的費盧傑戰役中,伊拉克新軍首次亮相配合美軍作戰,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其作戰能力甚至遠不如反美武裝力量。如今,當年的情形再次上演。
  可以說,在美國的幫助下,伊拉克安全部隊已經從一支自由渙散、毫無戰鬥力的軍隊逐漸成長為一支職業軍事力量。但也正因為此,伊拉克軍隊在包括情報、空中支援、醫療以及後勤等方面十分依賴美軍,有時甚至到了離開美軍就不知該如何行動的地步。
  由於戰後伊拉克國內失業率高達60%,不少伊拉克人申請加入新軍都是為生活所迫。許多士兵參軍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拿到每月不到60美元的補貼以養家糊口,根本談不上“保家衛國”。
  相比入伍動機不純,更嚴重的是,伊拉克“民兵武裝”林立,教派衝突各方往往擁有各自武裝,作戰能力絲毫不亞於目前的伊拉克軍隊。特別是在伊軍組建過程中,一些民兵武裝趁機組織人員加入。這些人員錶面上是伊拉克士兵,暗地則效忠於各“民兵組織”,甚至參與各種暴力活動。
  由於軍隊不給力,伊拉克已正式請求美國派兵支援。然而由於擔心平息叛亂會付出巨大代價,一旦軍事行動結束,伊拉克又會重蹈覆轍陷入內亂,所以奧巴馬儘管宣佈了援助伊拉克安全部隊的一攬子方案,但至今仍堅持不發動空襲,也不向伊拉克派兵,奧巴馬稱美方掌握更多叛軍情報後,將視局勢發展採取有針對性的精確打擊,並強調“美國作戰部隊不會重返伊拉克打仗”。
  也許,美國已經從伊拉克戰爭中記取了教訓,那就是切勿輕起戰端。發動戰爭或許很容易,但要想獲得完美結果,並非易事。
  伊朗,究竟是防範還是合作
  有意思的是,近來的伊拉克危機引出了一大話題,那就是美國與伊朗這對宿敵合作的可能。
  我們知道,在推翻薩達姆政權過程中,什葉派和庫爾德武裝開始壯大起來。2003年夏季,當時在巴格達的美國官員們解散了薩達姆時期的軍隊,這致使約20萬名老兵失業。薩達姆時期伊拉克軍隊主要由遜尼派軍官主導,舊軍隊解散後什葉派和庫爾德人獲得了主導權。這些新上任的軍官都是以前的宗教團體領袖或者少數民族武裝領袖,而原先就有的一些民兵武裝也被整體改編成了新軍。
  目前的伊拉克軍隊內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遜尼派武裝分子反對美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遜尼派穆斯林認為武裝分子是唯一能夠保護他們的安全力量,有些人甚至認為遜尼派武裝分子是合法武裝。
  而此前,儘管美國軍方指揮官宣稱伊拉克新軍內軍官的比例與伊拉克各派別占全國人口的比例接近,即60%的人是什葉派,20%的是遜尼派,15%~20%的是庫爾德人。但是實際上士兵中什葉派所占比例很高。因此,隨著美軍逐步開始撤軍,因派別問題發生內戰的種子已經埋下。這也是這次以遜尼派為主體的反政府武裝能夠節節勝利的深層次原因。
  也正因如此,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體的伊朗表示不能袖手旁觀。伊朗總統魯哈尼就揚言不惜一切保護什葉派聖地,直截了當地為出兵伊拉克鋪路。這其中除了宗教因素外,恐怕更牽涉國家利益。當年薩達姆的入侵觸發兩伊戰爭,成為伊朗人慘痛的回憶。假如遜尼派再次控制巴格達,伊朗未來的日子恐怕不會好過。
  的確,伊朗的表態讓美國十分糾結。雖然由伊朗出手,美國可坐享其成,但一旦容許開了先例,美國也擔心伊朗日後再以什葉派遭打壓為藉口,向巴林或沙特阿拉伯等遜尼派政府動手。 當前,兩伊平衡被破壞,伊朗少了伊拉克的羈絆,影響力大增。加之美國對以色列的控制力下降,與中東許多國家的關係被削弱。美國與穆斯林的矛盾急劇加深,即使是溫和穆斯林國家也表示出對美國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伊朗更多的是防範而非合作。
  所以,從目前情況看,“解鈴還需系鈴人”。要把伊拉克的安全形勢穩定下來,還是要靠政治智慧,那就是伊拉克的安全部隊不能成為某一教派、某一政治勢力的力量,而是真正成為一支伊拉克人民的軍隊。如果伊拉克軍隊能夠在人民的心中樹立這種形象,伊拉克安全部隊是有能力維護伊拉克穩定的。
  伊拉克,究竟是“樣板”還是“包袱”
  這次伊拉克危機顯示,戰爭牽連著阿拉伯國家深處的內部矛盾。反恐戰爭的局勢隨時有逆轉可能。對美國而言,最理想情況是寄希望於伊拉克政府軍獨力擊退武裝分子,否則一旦有境外勢力介入,幾乎肯定會引發混戰。
  伊拉克今天的亂局,美國難辭其咎。美軍還計劃年底從阿富汗撤兵,到時阿富汗一定會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儘管戰爭使伊拉克趕走了一個“暴虐”的統治者,但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安定、和平以及發展的機會。
  1970年代,伊拉克曾是中東地區最強勢的國家之一,即使在兩伊戰爭期間,它的實力與地位依然不可小視。但如今,伊拉克連自己內部的安定都無法實現,經濟完全崩潰並被外來勢力控制,人民連一個正常的生存環境都無法獲得。
  據美國學者研究統計,自2003年以來,幾乎三分之一的伊拉克教授、醫生、藥劑師和工程師已逃往國外,數百名學生及教授被殺害或遭綁架,伊拉克的大學幾近癱瘓。特別是醫學界災難深重,2000多名醫生被謀殺或綁架,另有約1.2萬人已逃離該國。戰爭造成200多萬伊拉克人逃離該國,170萬人成為“國內流離失所者”。這種大規模的出走,是中東地區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造成混亂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它不但加劇了伊拉克國內的混亂狀況,更嚴重威脅到中東地區的穩定。
  此外,無窮無盡的教派衝突,沒完沒了的汽車炸彈,使伊拉克精神病院也人滿為患,戰爭留給了伊拉克人民深深的傷痛。
  事實上,效忠於自己的民族宗教派別而非國家,是很多伊拉克人的真實想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伊拉克的什葉派政府最終能否清除極端武裝,關鍵在於能否與遜尼派實現廣泛和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真正長治久安。
  (作者單位:解放軍邊防學院)  (原標題:四問伊拉克局勢惡化誰之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j63qjlw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