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組織11000人分14批參觀垃圾終處理場拉開序幕,近日1000名校長先飲了“頭啖湯”,此舉意在增進社會對垃圾焚燒設施建設的理解和支持,為創建全國垃圾分類示範城市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此次興師動眾搞“垃圾萬人行”,其初衷應該說是好的。畢竟活動提供了一個讓市民方便近距離目睹垃圾處理現場的機會,而且活動花費80多萬元、人均80元也算是“濕濕碎”。但公眾關註的熱點其實並不在花費,而在於能看到什麼,提出的意見能否得到採納。
  首先,需要探討的是面向誰來參觀的問題。據悉,參觀人主要包括兩大類,分別是政府官員、基層幹部和各界人士代表。其中,各界人士代表包括千名記者、千名家庭婦女、千名志願者、100名房地產開發商和200名物業經理等。顯然,公務員在其中比重過大,對此,有關負責人解釋稱原因是政府各階層人員未必瞭解垃圾處理工作,而且接待能力有限。問題是,雖然公務員應該在垃圾分類中起到率先示範作用,但普通市民才是垃圾分類的主體,而且對垃圾焚燒存有疑義的也多是普通市民,因而浩浩蕩盪的隊伍中理應讓普通市民充當主角。理論上,如果垃圾處理措施真的經得起市民親身“檢驗”,那麼顯然是讓越多普通市民參觀越好。
  其次,參觀讓人看到什麼?此次安排的參觀地點讓人覺得“頗有深意”。先讓人聞番禺區火燒崗填埋場的惡臭,再參觀李坑焚燒二廠與已封場的李坑填埋場,形成對比,以期得出焚燒廠能解決填埋場臭味,進而起到宣傳和引導的作用。設置參觀的“反差感”可謂用心良苦,錶面上看也可推論得出參觀者會支持焚燒的認識。但是,問題未必這般簡單。一方面,參觀者多數並非垃圾焚燒或填埋場可能影響的利益相關者,如何能“代表”後者的意願?另一個方面,參觀者走馬觀花,看到的是錶面還是常態?具體而言,過去時常發生的垃圾車滴漏等問題是否有人參觀與無人參觀兩副面孔,絕大多數普通市民對垃圾焚燒理論瞭解幾何,這些都是問題。因此,參觀只是引子,最關鍵的還是持續的信息公開。
  記得去年李坑垃圾焚燒二廠點火調試時,有關領導就特別叮囑:“設備光漂亮是不夠的,還要管理好!”事實上,一些“反燒”市民所不信任的並非設備本身的技術先進性,而是擔心管理出問題導致“南橘北枳”。所以,如果過高寄望於“垃圾萬人行”來消除對垃圾焚燒的疑慮,恐怕還是有點一廂情願。
  再次,“垃圾萬人行”之後還應做什麼?此次“垃圾萬人行”相信會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些參觀者日後參與垃圾分類的自覺性,但是,僅靠一部分人從中“覺醒”顯然還不足以形成“氣候”。對參觀者真實意見的收集、分析,特別是對垃圾焚燒項目利益相關者意見的徵詢,從中吸納民意,作為相關政策措施科學決策的依據,應當是必做的功課。總之,市民更期待見到在“造勢”之外的真功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j63qjlw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